top of page
藝術家│低光掃描日誌
房舍│西8號


計畫實施日期│7/29(二)-9/16(二)
開放時間│09:30-17:30 (週一休園)
張晏菘:
雕塑創作者,關注在身體、物件與空間之間的張力與關係。擅長透過雕塑語言探討身體異化、感官延伸與心理意象的構築。
劉俞廷:
以捕捉敏銳的內在感受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為核心動機,透過不特定載體與帶有軟筆觸特質的材料進行繪製,試圖再現感知的記憶情景,以模糊作為真實的呈現,形成獨特的創作語彙。
李品寬:
創作以油畫為主,聚焦於時間、記憶與空間痕跡的探索,透過質感堆疊與筆觸變化呈現個體與環境間的對話關係。
藝術家│王振瑋
房舍│西10號
計畫實施日期│8/24(日)-11/16(日)
開放時間│09:30-17:30 (週一休園)

王振瑋
擅長公共藝術計畫及大型雕塑,其創作中常見對生命本質的關懷,並思索藝術豐沛土地和人文的力量,透過日常媒材的運用與轉化,用創意、造型、材料、工法,帶給觀眾一場深具啟發性的獨特體驗。
策展人陳一凡指出,「流變」指向時間與物質在移動中的生成;「之境」則是一段可被身體踏入、可被感官捕捉,卻永無定形的場域。
本展以清眷獨特風土為載體,從踏入展間開始,觀眾的行走本身即是一場由水、風、時間共同編排的感知劇本,
作品不再只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讓空間、自然與身體一起「變成」的觸媒。
藝術家│王子洋、周書亞、蔡昕恩、游雨築
房舍│西12號
計畫實施日期│8/21(四)-9/16(二)
開放時間│09:30-17:30 (週一休園)


第一展區麵粉工廠 – 蔡昕恩:踏查清水製麵廠,使用麵粉廠的溜滑梯造型傳送帶為廠區地標,麵粉粉末組成清水區地圖,從此主張這類產品就像是一種「物」的關係網路(ANT)讓「創作者之於清水」和「作品之於地觀眾」能以一種更具地域性的方式產生聯結。
第二展區降落傘工廠 – 游雨築:清水曾為降落傘修製廠宿舍的歷史,游雨築以藍白帆布作為主要材料,回應著居住於眷村宿舍的臨時性,帆布造型參考降落傘帆布的部分,隨著風吹起帆布,帶著觀者聯想降落傘飛起的樣態。
第三展區空軍發動機製造廠 – 王子洋:創作源自當時眷村「空軍發動機製造廠」為故事背景,透過空間裝置的手法,在清水眷村這個空間中放置一個鐵皮工廠,使用收集的機械與勞動的吵雜聲音連結觀眾,讓觀眾進入到「阿賓」的時空背景。
第四展區家庭代工 – 周書亞:以縫紉處理過的舊布為主體,這些布是日常裡被磨損、被替換、被收起的物件。它們來自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磨痕與氣味。當它們被拼接在一起時,不僅縫合了形狀,也縫合了記憶,構成一塊幾何形態的「記憶平面」。作品既是對那段時光的致意,也是讓現實中勞動與家庭間的關係具現化展現。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