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書寫營 背景_工作區域 1.png
書寫營 背景_工作區域 1.png

靜待天光照窗前

葉嘉芸

在一般外地人印象中的清水,應該是有名的清水米糕吧!我雖居住台中已數十年,但也只來過清水一次。也是為一嚐盛名米糕而來。

回顧文學營的第一日,是清水眷村園區實地踏查,本計劃帶領我們這些學員認識清水眷村園區及周邊地理環境,也因大雨改為室內課程。我一早靠著導航從台中北區驅車前往清水區,這天台中受颱風氣流影響天空倒著傾盆大雨,幾乎看不見前面的路。又巧遇車禍塞車。到了園區才發現只有4人參加始業式。原以為疫情澆熄學子們參與活動熱情,後來網路課才發現有近20人參與。身為世代居住臺灣閩南人的我而言,這次是我第一次深入探討眷村,也很慶幸自己在第一日能冒著生命危險 —— 儘管途中也曾動過折返的念頭。但不中途放棄乃是讓我能夠一直往好的方向前進的動力,也為本身參與文學營課程起了好的作用。

蔡奇璋總導師在文學營第二天以《記憶與展望:以清水眷村為例談生命故事記述》為題,打開連續五天的線上課程;當天下午的在地人物故事分享,則由吳萼洲教授主講他個人在清水的成長經歷與人文記憶,開啟了讓我一直想學習口述歷史之門,讓我們學會訪談、敘事的要領。而高禎臨教授所導引的眷村文學賞析 《竹籬笆外的青春紀事-眷村文學成長篇》,讓我從戲劇視角,回歸到文本本身。之後吳萼洲教授的眷村戲劇賞析 《從「一把青」談眷村生活的 戲劇表現》, 又讓我從戲劇來反觀小說文本與戲劇的呈現。白先勇短短的小說文本,被拍成了31集、每集60分鐘的電視劇;小說改編劇本成為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挑起我想學習創作劇本的野心。

此外,原眷戶代華姊的生命經驗分享,也令人印象深刻:她流暢感性地訴說嫁入在地清水人,如何用智慧來適應與化解閩南與外省聯姻後的點點滴滴。短短二小時講述了小小代華與父母親兄弟姊妹坐著小卡車來到清水眷村的悲歡歲月,往讓我看見「芋頭」如何與「地瓜」透過努力付出,用愛與關懷一起扎根,一同在臺灣這塊土地上開花結果。是呀!就如代華姊所說:「我在臺灣出生成長,我愛臺灣這塊土地,我就是臺灣人。」現在成為臺灣媳婦的她,說的一口道地臺語。我們還分得出誰是臺灣人和外省人嗎?我們還分得清芋頭和番薯嗎?

最後一天,線上課程總導師帶領我們回味戲劇裡的眷村飲食記憶,可惜因為疫情我們沒有機會實際看到眷村菜料理手法,真正品嚐到道地眷村菜,而因遷村加上疫情,冷冷清清的清水眷村文化園區,只能讓我們站在斜牆外,尋找它曾有過的繁華歲月與溫度。

能因組群分享得知、參與這次文學營,本也遺憾只能線上進行課程,但看到了世界各地疫情並未停歇,而我們臺灣,以及我們居住的臺中市,疫情卻漸漸平穩地從三級降回二級。這不禁讓我想起白先勇筆下的小說人物偉成;他在天上飛了一輩子,沒有出事,但坐在船上竟然染了痢疾,甚至因藥物不夠而失去性命,一斷氣便被水手拋到海裡。咚!一聲,就沒了。所以我們應感謝我們成長在這個醫藥、科技發達的世代。

這次從清水眷村文學營中,我感受到文學承載的並非只有文學而已。期待疫情快快過去,而現在的我們,應學會與疫情共處,努力戰勝病毒,並且趁著線上學習大開之時,好好充實自我。深盼全島薯芋同心,靜待天光照窗前,而我們拿下口罩,以笑容相見那天早日到來。

記憶與展望.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