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思
朱慈謹
起初抱持著對於眷村文學的未知以及好奇心,我參與了營隊的課程,進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蔡奇璋老師針對眷村文化由淺入深的引導,給予了我初步的了解以及想像空間的擴展;吳萼州老師作為眷村居民分享自身的生命故事,帶領我前往他的故鄉、家、記憶的起點,亦作為教師一職,與我們探討作家白先勇的作品《一把青》當中與眷村生活緊密的聯繫和戲劇上的表現;高禎臨老師談起作家朱天心的作品《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以及作家朱天文描寫的《小畢的故事》,拓展了我對於眷村文學作品的遐想,以及身為台灣人與作家們筆下的角色所產生的共感與憐憫;經由原眷村住戶彭代華女士的口述,細看她眼中的眷村,留下對華女士的回想所產生的深刻記憶;最後,林韋錠老師針對眷村的攝影及人物採訪經驗談,也帶給了我新的認知。
在課程當中,除了對於台灣歷史背景的初步學習之餘,過程中的開放式討論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依據《花木蘭》為主軸所延伸出的各式文學及戲劇作品,各有各的特色與見解,老師將此作為主題進行開放式討論,其中不乏有人提出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所造成對於花木蘭的誤解,和錯誤的歷史呈現方式;無論如何,我認為若一個故事或者歷史具有開放性的結局或未知的內幕,以不與事實相駁的前提下,進行新篇章的創作並沒有理由受到禁止抑或批評,因為這些作品的出現給予了我們更多元的思考空間。
在這次的學習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無非就是高禎臨老師對於不同眷村文學作品的介紹及剖析。除去作品的基本介紹,我從老師的口中窺探出老師對於這些作品的見解與想法,比起透過老師的視角去看待這些作品進而受到吸引,更像是老師身為引導者,帶領我們逐步揭開作品的神秘面紗,換來柳暗花明又一村,吸引著尚未拜讀的我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並受到啟發。其中,剛聽完老師口中朱天文筆下的作品《小畢的故事》,我的內心是百感交集的,也遲遲無法從那壓抑且苦澀的情緒走出來。一直以來,我都無法和身處不同時空背景、做出不同決定的人,與其產生共感,並非冷血無情的旁觀及批判,而是理解卻堅信自己會有所不同的信心包覆著我。但在聽完老師的解說後,我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矛盾心裡及無力感,與我舊有的思想產生激烈的碰撞。
第一次,我意識到自己原來能夠藉由文字和語言激發出從未擁有的感受和想法,並深刻的體會到作家筆下角色的內心世界,竟能讓我感同身受,彷彿我也作為那眷村居民看著不同事件的發生,整顆心攪在一起,承受著一波又一波的轉折與打擊。